前几天,“福建号”航母成功完成了舰载机电磁弹射,引得国人热血沸腾。
许多人都将关注点放在了航母舰载机歼-15T、歼-35上,而忽视了“空警-600”预警机。
殊不知,一旦战事发生,“空警-600”或许更为重要,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。
“空警-600”是中国最先进的空中预警机,在军事装备界有“空中大脑”的美誉,足以和美国最先进的空中预警机E2D相媲美。
然而,回望中国空中预警机的研发史,充满着艰辛,甚至付出了34名顶尖电子专家的惨重代价!
展开剩余92%空中的指挥中枢
在现代战争中,空中预警机是新贵玩家,尤其是进入到信息化时代,更是如此。
当战争来临时,空中预警机的任务是对空中目标执行警戒,并承担空中作战的指挥。
除此之外,空中预警机还可以与电子战飞机协同实施电子侦测、干扰,作为空中战术通信中继平台进行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等功能。
以上描述的可能过于学术化,其实说的简单一点,空中预警机如同擂台上拳击手的大脑,对敌人打来的拳头进行警戒、并下达出拳的指令,而歼-20这样的战斗机就是一个拳击手的双拳,承担着攻击任务。
拳击手离开了大脑,就是一具只有血肉、没有意识的皮囊。
歼-20也一样,没了空中预警机的协助,是无法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实力。
相信上半年,印巴空战还历历在目,印度寄予厚望的阵风战斗机为何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歼-10S,主要就是得益于空中预警机能提前侦测到阵风的准确目标。
可以说,像电影《壮志凌云》出现的画面——战斗机在空中“盘旋狗斗”,飞来飞去射机枪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。
21世纪空中的战斗模式一定是多机种协同作战,即利用空中预警机强大的监测能力锁定敌方战斗机的所在,接着向战斗机下达指令,然后几百公里之外扔一发空空导弹完结了事。
很早以前,英美国家等军事装备学者就通过马岛战争,看好空中预警机的未来。1982年4月初,英国派出一支特遣舰队向南大西洋进发。
这一远征舰队没有装备预警机,主要是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海军最后一架老式舰载预警机“塘鹅”已于4年前退役。
老的退役,新的还在研发,可迫于局势,英国也要打这一场仗,舰队防空只能用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。不过,假的终归是假的,替代不了真的。
5月4日,阿根廷两架战斗机在马岛东南约130公里处用“飞鱼”导弹成功击沉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“谢菲尔德”号。
在这次空袭中,没有预警机,舰队不能及时发现低空敌机活动,是英国皇家海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。
英国作战部在战后分析认为,没有预警机,就无法及时发现敌人。
后来,英国人痛定思痛,临时性的将两架“海王”直升机改装为“海王”MK2-AEW预警直升机,有效避免了舰船被击沉的风险。
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大国,几乎在任何领域都走在别人前头,空中预警机领域也是如此。
在海湾战争中,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了40架空中预警机,实行全战区24小时空中预警。
这是个什么概念呢?好比是40架搭配功率强大的雷达飞机在你头上忽忽乱转。地面上的敌方士兵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,被看的清清楚楚,真的做到了“知己知彼”的境界。
战后,根据美国军方的统计数字,多国部队一共出动了各型飞机11万架次,其中9万架次是由E-3A预警机指挥控制的。
这充分证明了空中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就是“空中大脑”,就是“指挥中枢”,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科索沃战争,是一场纯空中作战,便更加考验预警机的能力。
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,动用了16架空中预警机,对参加空袭的13个国家的883架飞机实施了空中指挥。
开战头3天,北约战机就在空中预警机的引导下,迫使南联盟空军的作战飞机再也没有升空作战,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,保证了空袭作战的顺利实施。
无数的实战,无不揭示了一个道理——空中预警机的作用无可替代。
要想夺得制空权,必须大力发展空中预警机。那么,中国的空中预警机有着怎样的辛酸研发历史呢?
34位亡魂的寄托
“中国预警机的发展,着实不易,可谓是一波三折”,这是2013年7月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、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接受采访时的真心流露。
每一个在军工岗位工作的军工人心中,都有一个梦想——“一定要拥有自己的预警机”。
因为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、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,仅仅依靠地面雷达,难以监测覆盖整个领空,特别是海上来敌的侵犯。要想完成国土防空任务,必须依赖预警机的弥补。
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中国就曾专门组建队伍,开展、立项空中预警机的研制工作。
1971年,“空警一号”突破重重困难,翱翔蓝天。可惜的是因技术基础薄弱、资金投入有限而搁浅。但重情重义的中国人没有丢弃“空警一号”,而是将其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,用来激励后人不忘来时路。
此后,国家曾寄希望于购买。几经谈判,却无果而终。也曾想过联合研发,但步履维艰,遭到了外方单方面撕毁合约的耻辱……。
直到九十年代末,自主研发才重提日程。2002年,经历重重困难,“空警-200”正式立项。
在秋高气爽的季节,陕飞飞机设计研究院成立了“空警-200”项目技术论证组,展开了全封闭的论证。
经过严格论证和评审,陕飞集团认为运-8飞机有着良好的性能,可以将机体作为载机,故而就委任了运8的总设计师欧阳绍修为总负责人,并投入了100亿作为研发资金。
研制初期,十分顺利。陕飞提交的利用运-8当载机的方案于次年5月得到了中国解放军总装备部的批准。
又过了一年,“空警-200”工程机尾翼抖振试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-3风洞实验室顺利进行。
“空警-200”的研制,是一项系统工程,包括方案论证、细节设计、工艺准备、生产试制、试验试飞、设计鉴定等许多阶段。
在研制中,技术专家们编制了40余份设计方案和66份顶层文件,,攻克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,并进行了47项改进设计和工艺试验。累计飞行了2200架次。
由于是空中预警机,而不是运输机,需要对机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。在原来载机的基础上,设计人员在左右机翼翼尖和垂尾顶端加装了电子对抗天线。针对预警机的使用需求,还安上了螺旋桨,改进了发动机等系统。
在外型中,“空警-200”安装的条状雷达天线,采用了平衡木式的双面侧视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。
重达900千克的天线罩安装了192个固态发射模块,对高空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到了600千米,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。
在2004年10月,“空警-200”首飞成功。看起来,研究过程一帆风顺,毕竟只花费了2年时间,就搞出了预警机,可是该来的教训还是来了。
2006年6月3日下午,一架“空警-200”在安徽省广德县姚村正在天上进行试飞工作,地下的农民低头劳作。也许是累了,农民本想抬起腰杆歇一歇。不曾想的是,站起来的一瞬间,身后不远处传来了巨响。
农民猛一回头,被吓得目瞪口呆,下意识的愣了几秒钟才镇定了心神,大喊道:“不好了,飞机坠毁了。”
原来,“空警-200”在试飞过程中,不小心撞上了姚村的附近山体,发生了大爆炸。“空警-200”的油箱瞬间被点燃,蔓延的火舌吞噬了周边的竹林。只几十秒,浓烟滚滚,还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炸声。
这位农民急忙赶回村子,叫来了众人。但他们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,也无计可施。拯救飞机是不可能了,只能用水在周边建立了防火带,避免火势进一步扩大。
事后,由当时军委副主席郭伯雄领衔的官方调查团赶到了现场,并对周边区域进行了封锁。
在调查报告中,有34名顶尖电子专家牺牲,也有一种说法是40人遇难。其中一名遇难人员名叫陈秋华,是安徽合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总部工程师。
在事故发生的当天,曾引发了许多猜测,一种说法是当地卫星电视接收器太多,干扰了“空警-200”的工作。但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实际,雷达不工作了,不代表飞机就不能飞行了。
至于“空警-200”为何会撞上山体,调查报告也是详细的陈述。主要是当时“空警-200”飞行高度过高,当天气温较低。双重因素作用下,“空警-200”的机翼在高空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,导致机翼无法工作,从而发生了空难。
从这次空难中,研究所痛定思痛,下了死命令。技术人员上机时,严格限定了人数。
之所以会让34名顶尖电子专家全都一股脑儿跟机测试,还是由于时间紧、任务重。
当时美军的E3预警机经常来中国附近领空转悠,日本的E767和韩国、台湾的E2C都形成了战斗力。
研究人员由于心里焦急,想着多上点人,就能多赶进度,才会都坐上“空警-200”。另一大原因则是“运-8”的机翼用料不扎实,才会出现机翼结冰,酿成惨剧。
结语:
从概率学讲,任何一种军事装备的研发,都不可能顺风顺水,是一定会出事故的。“空警-200”的惨剧,是值得人们深思的。
为了纪念烈士,当地政府将“六·三”空难失事地命名为英烈山,还矗立着一座纪念石碑(牌坊净高6.3米),上面写着八个大字——“烈士精神,流芳百世”,用来铭记中国空中预警机的血泪研发史。
参考资料
《航空英烈永垂不朽》广德市人民政府
《空中预警机—现代战争的新贵》国防科技
发布于:山东省
